“大思政”强调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关注“三全育人”及系统规划,对高校而言,更需要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础上健全全方位育人机制,结合全面多样的育人资源、协同各类育人主体,在育人的持续深入中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而作为“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环节,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对格局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大思政”思想中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新时代背景下,多元社会思潮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基于此,只有在坚持“大思政”格局下重视思政课程的文化教学机制建设,才能持续厚植思政课程的文化根基,并结合多样化的文化教学活动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以此实现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目标。
文化自信引领思政课程,强化“大思政”价值引领培育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不只是新时代人才培育的重要目标,更是社会进步、国家建设的重要需求,对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而言,只有持续深化文化自信,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才能为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提供方向指导,才能以坚定的价值观理念和育人目标构筑育人同心圆。在此背景下,思政课程更应重视文化教学机制建设,在重视文化自信融入的过程中,以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带领大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形成深刻认同,以此既推动“大思政”格局建设,又契合课程育人目标的完成。为此,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文化自信价值引领,在思政课程宏观规划中融入文化自信培育目标,并以此引领课程教学模式的持续优化。这就要求高校调整和优化课程思政规划布局,以“大思政”为引领,结合“三全育人”要求,重视文化自信,以此完善课程文化教学机制。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应针对不同的思政课程设置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文化教学,在凸显思政课程特色的同时融入文化自信,形成独具特色又内涵丰富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在多元化的文化教学过程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也以此厚植思政课程文化根基,结合“大思政”格局引领提升全校文化自信水平。
【资料图】
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形式,推进“大思政”教学入脑入心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高校思政课程带来全新的发展局面,也为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大思政”背景下推进文化教学,思政课程还需关注教学形式的创新,应在充分运用多元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翻转课堂、情景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及混合式教学等模式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密切互动及深度交流中带领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在创新思政课程的基础上提升教学实效,切实推进“大思政”格局建设。比如,高校及教师可针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化场景进行虚拟真实重现,通过打造红色文化VR体验馆、设计红色文化在线小程序等形式,在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的基础上整合文化育人元素。而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借助VR眼镜等电子设备在场景中完成体验,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知红色文化的形成,感悟伟大的红色文化精神,也通过这类创新的教学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堂,从而推动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入脑入心。
深入挖掘文化育人资源,优化思政课程文化教学内容实践“大思政”
在“大思政”背景下,各类育人资源经过合理的选择和转化都可能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从而带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持续丰富,也成为课程持续深化育人影响的重要基础,更是多元文化、各类主体协同参与思政课程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大思政”的持续推进。所以,高校及教师还应从课内外、校内外,通过“线上+线下”深入挖掘文化育人资源,以多元化的思政育人元素支撑文化教学机制的建设,也在此过程中体现“大思政”的高效引领。
首先,高校应着眼于校内各类专业课程,在带动各类教师参与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引发其育人主动性,结合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等目标,激发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深入探索思政元素,以此丰富思政课程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其次,高校应以宏观的视角分析育人资源的挖掘,着眼于校外相关机构、文化企业,在与之建立协同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资源,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最后,高校及教师还应关注线上线下育人资源的有机融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妨多关注一些优秀的网络资源,在对优秀网络文化进行育人转化的基础上,带动全校师生参与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创作,以此持续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为课程育人资源注入新鲜活力。
拓展文化教学实践场域,多元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构建“大思政”新格局,落实思政课程文化教学机制,不仅需要高校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还需要家庭、社会相关机构的积极参与,只有持续拓展文化教学实践场域,带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才能真正形成协同育人的全新体系。为此,高校一方面应密切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在帮助学生家长明确自身在文化教学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帮助家长以良好的家风熏陶学生,在家庭小范围内开展相关文化实践活动,既丰富家庭文化形式,又能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密切与社会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在校企合作中持续深化多元协同,既丰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场域支持,又为文化教学提供多元模式。在此过程中,高校可加强与当地文博机构的协作,深挖文物、历史遗迹等蕴含的文化育人价值,发挥文博机构专业人员的指导作用,以此丰富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人员组成,也提升课程文化教学机制的专业性,在多元协同中实现高质量的文化育人目标。
(作者:何笑冉 系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